立夏吃“五色米飯”,又稱立夏飯。傳統立夏飯的材料有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舊時立夏節,寧波鄉間會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飯”。寧波城鄉部分家庭一直依舊保留這種古風,但是后來立夏飯的材料被改成另外的五種食物,分別是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咸肉,又稱之為五樣米飯。
作為一個較為重要的節氣,立夏確立的時間很早,大致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出現。古時按農歷劃分四季,它被認作是夏季的開始,預示著季節轉換。但按照氣象學標準看,此時中國一般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會有夏季的感覺,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則剛剛進入春季。
圍繞立夏,民間也衍生出不少有趣習俗。立夏“稱人”就是其中之一。夏天到來后,由于氣候炎熱等原因,人們容易不思飲食,體重多少都會下降。“稱人”就是在立夏日用秤給人們稱體重,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然后,等夏天過去再稱一次體重,和之前的體重做對比,借此分辨健康情況,好及時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