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寓意著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方式:
1、古代: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天地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顯要位置擺好逝去祖先的遺像,擺好供品,上香明燭,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頭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經見面,也要親自登門到各家的供桌前給祖先拜年。另一項是晚輩向還健在的長輩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著的長輩叩拜,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快樂、身體永遠健康等內容。
2、現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賀年卡是很多人首選的拜年方式,尤其以學生居多。另外,雖然通訊手段日益發達,可還是會有許多人選擇打***拜年。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錄一段自己的語言發給好朋友,既能顯出個性化的溫情,又避免了不知何時掛***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