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應先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避震時,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方或旁邊;容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時應采取的姿勢是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用雙手或衣物保護頭頸、眼睛和口鼻。
地震的類型:
1、根據發生的位置分類:板緣地震、板內地震、火山地震。
2、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分類: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脈動。
3、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類: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地震、人工地震。
4、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有85%來自淺源地震,12%來自中源地震,3%來自深源地震。
5、按地震的遠近分類:地方震、近震、遠震。
6、按震級大小分類:弱震、有感地震、中強震、強震。
7、按破壞程度分類:一般破壞性地震、中等破壞性地震、嚴重破壞性地震、特大破壞性地震。
8、構造地震的分類: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雙震型地震、震群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