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類演化史,海馬回透過身體活動得到關鍵性的成長***。身體動作時傳遞訊號給海馬回,表示要接收新經驗,請海馬回加速形成新的神經元。
這個演化發展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活動身體做些事,便比較可能體驗到新事物,并且必須記住新事物,因此需要比較大的存儲器。身體動作時所釋放的荷爾蒙會同時***海馬回生成新的神經元。相對的,不活動的人不會傳遞這類荷爾蒙,也就是間接告訴大腦:沒有新經驗,海馬回可以停止成長。
海馬回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萎縮的原因不在于年齡,而在于缺乏運動。
證據顯示,海馬回體積減小與記憶功能下降有關。
在記憶力測試成績方面,散步者的分數優于做體操者。
另一項設計類似的研究也發現,每天走三公里與每天只走四百米相比,前者幾乎能降低一半的老年癡呆癥罹病風險。
身體活動對頭腦有益;不僅有益于海馬回,亦可改善腦部其他功能。常活動者比四體不勤者較具有抗壓力,因為他們的神經元生成作用也扮演著決定性角色。他們較能將不重要的事情拋在腦后,并在沖突情境中較容易做出決定。
運動量足夠,尚可改善膽固醇數值,使心血管循環系統運作更經濟,并降低血壓。如果白天讓身體勞動,但不過量,睡眠也會變得更恬靜。所有這些效果(而且還有更多好處)加在一起,不僅能降低由海馬回變小所導致的老年癡呆癥風險機率,亦可降低血管型中風風險。
散步、游泳、騎腳踏車都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定期規律運動。尤其必須克服科技進步造成的身體惰性。我們的生活,至少對體力的要求,變得越來越求舒適。放棄科技輔助,即可顯出療效!
我們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新決定,或走路、或開車,自己做道菜、或是將冷凍披薩丟進微波爐,大腦會獎勵他們,因為他們為了取得食物而揮汗動作。
大腦想要成長,因為它希望不斷收集生活經驗,并且利用所得知識保障能夠成功繁衍眾后代。這也是身體運動只要不過分,直到今天大腦都會釋放出幸福訊號物質血清素的原因。散步回來后,一般都會覺得比散步前來得舒服。
但是最后一個問題是,為何人們常常提不起勁來運動?為了生活舒適而工作太努力,當然要享受無所事事的休息時間?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社會規范從小就教導我們要靜***著,為了及早培育小孩準備迎接符合市場機制的生活,也就是誰能在計算機前面坐得久,誰就會成功的邏輯?
很可惜,直到現今還有許多人有同樣錯誤的想法。直至為時太晚才大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