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桑是古代中國傳說中地名,出自《山海經》。空桑作為一個地區名,從上古時代沿用至東周晚期,主要指今魯西豫東地區,此地區屬于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古兗州主要區域在今山東西南部的菏澤與濟寧,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等地。
《路史》:“空桑者,兗鹵也,其地廣絕。高陽氏所嘗居,皇甫謐所謂‘廣桑之野’者。”
《荒史》:“空桑,兗地也,一曰‘廣桑’。”
《說文》:“鹵,咸地。”可知空桑之區多鹽堿地,與今魯西北地區土地現狀一致。
《荒史》的解釋是正確的。魯西豫東地區在龍山文化時代是全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會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空桑”之“空”即“空地”的意思,在龍山文化初期是大荒之地,基本上是無人區,所以引來了大批移民,以填補空地。“桑”是指這一地區的地形呈現低濕大環境中星羅棋布著許多土丘小山,因為桑樹性喜干爽土地,所以土丘小山十分適合種植桑樹,這一地形特點被陸續到達的各地移民迅速利用了起來,于是魯西豫東地區呈現出到處是桑樹的地區植物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