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開始于立冬。意思是秋天收割谷物,冬天貯藏糧食,后被喻為一年的農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譯文:事物春天出生,夏天成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是自然之道的大準則,如果不順從它就沒有辦法成為天下的綱領制度。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主要成就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55]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思想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天文
在兩漢時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馬遷。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對天文星象精到造詣的專家。其實只要仔細讀其《史記》的《天官書》《律書》《歷書》,就可明白稱他為天文星家專家決非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