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美鳳蝶拉丁學名Papilio (Menelaides) memnon Linnaeus界動物界門節肢動物門亞門六足亞門綱昆蟲綱亞綱有翅亞綱目鱗翅目亞目錘角亞目科鳳蝶科亞科鳳蝶亞科屬鳳蝶屬種美鳳蝶物種學史2011年7月,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孵化出一只雙性蝴蝶。這只美鳳蝶身上的這種奇特現象被稱作“雌雄嵌性”(gynandromorph)。它也因此成為該館內所收集的450萬份蝴蝶標本中僅有的200例此類畸形樣本之一。2015年10月,英國赫特福德郡圣奧爾本斯市的昆蟲研究機構“蝴蝶世界”的員工發現一只美鳳蝶為半雌半雄,擁有非同尋常的體色。蝴蝶之所以蛻變為半雌半雄,是因為它早期發育時性染色體分裂失常。而且由于器官的損壞,這種蝴蝶不能生育,而且比正常的蝴蝶早死。蝴蝶蛻變為雌雄同體的幾率為1萬分之一。形態特征美鳳蝶翅展105~145 mm。雌雄異型及雌性多型。雄蝶體、翅黑色。前、后翅基部色深,有天鵝絨狀光澤,翅脈紋兩側藍黑色。翅反面前翅中室基部紅色,脈紋兩側灰白色;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狀的紅斑,在亞外緣區有2列由藍色鱗片組成的環形斑列,但輪廓不清楚;臀角有環形或半環紅斑紋,內側即cu2、cu1室有彎月型紅斑紋,無尾突。雌性無尾突型前翅基部黑色,中室基部紅色,脈紋及前緣黑褐色或黑色,脈紋兩側灰褐色或灰黃色。后翅基半部黑色,端半部白色,以脈紋分割成長三角形斑,亞外緣區黑色,外緣波狀,在臀角及其附近有長圓形黑斑。翅反面前翅與正面相似;后翅基部有4枚不同形狀的紅斑,其余與正面相似。雌性有尾突型前翅與無尾突型相似,后翅除中室端部有1枚白斑外,在翅中區各翅室都有1枚白斑,有時在前緣附近白斑消失;外緣波狀,在波谷具紅色或黃白色斑;臀角有長圓黑斑,周圍是紅色。翅反面前翅與正面相似。后翅除基部有4枚紅斑外,其余與正面相似。卵球形,橙黃色。直徑約1.7mm,高約1.5mm。幼蟲頭部最初呈黑褐色,隨成長而顏色漸淡,老熟時則呈綠色。第1~3齡幼蟲身體呈橄欖綠色,第2~4腹節有斜白紋在背部相接,第7~9腹節也有白紋擴展到背部。4齡幼蟲體色轉為綠褐色,背部白紋減退。老熟幼蟲第4~5腹節有白色斜帶,有時會在背面相接,帶上有黑綠色小紋。第6腹節側面也有1同色斑紋。氣門褐色。臭角初齡時呈淡橙白色,隨成長而顏色漸深,末齡時呈橙紅色。蛹美鳳蝶頭前面的1對突起的末端呈圓弧形,第3腹節的后緣及第4腹節的前緣向兩側突出。綠色型蛹的背面有寬大的菱形黃綠色紋,翅面上則有褐色不規則斑紋;褐色型蛹的斑紋似木材的紋理,翅面上的斑紋則似青苔。生活習性美鳳蝶寄主蕓香科(Rutaceae)的柑橘類(Citrus spp.)、雙面剌(Zanthoxylum nitidum)、食茱萸(Z. ailanthoides)等植物。美鳳蝶成蟲愛訪花采蜜,雄蝶飛翔力強,很活潑,多在曠野地方狂飛。雌蝶飛行緩慢,常滑翔式飛行。臺灣地區亞種遍布中國臺灣地區省各平地至海拔2500m的山區。1年發生3代以上,以蛹越冬。成蟲全年出現,主要發生期為3-11月。成蟲常出現在庭院花叢中,還經常按固定的路線飛行而形成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