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艾葉的功效與作用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艾葉的功效與作用與主治與用量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艾葉中提取的艾葉油,則可作為多種香水、化妝品的原料。利用艾蒿原材料生產的化妝品對人體無副作用,使人皮膚光滑細嫩,有延緩衰老的功效。
艾蒿提取原材料可以用于生物農藥的研制,有研究表明,艾蒿的不同溶劑量所提取的提取液可殺死蚜蟲、鱗翅目幼蟲、朱砂葉蜻等有害農作物昆蟲。利用艾蒿資源開發植物性農藥具有低毒、高效、高選擇、少殘留的安全性,是一種“綠色農藥”,艾蒿已成為純綠色農藥的首選對象之一。
艾葉還可以用于艾灸,在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病痛部位進行熏酌灸烤,借助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從而激發經氣、溫通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
擴展資料:
艾草分布范圍
艾草分布廣,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多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可一年一收。艾草的適應性較強,但以潮濕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較好,在池塘邊、村口、小橋邊,常會長滿野生的艾草。
在我國現有的艾蒿品種有180余種,可謂種類繁多,?北艾、海艾、蘄艾、祁艾為代表的品系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名艾”。另外,從用途上艾蒿又分為藥用艾蒿和食用艾蒿兩種,藥用艾蒿的出絨率更高,更適合***艾灸等藥用產品;而食用艾蒿的葉片更為肥嫩,更適合***艾米果等食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艾葉草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溫經止血、祛濕寒、平喘鎮咳艾草又叫艾蒿,是一種較常見的植物。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從藥理上看,艾草還含有揮發油、黃酮、三萜類化合物等物質。1、溫經止血:艾草性溫、味苦,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對宮寒引起的月經不調、流產出血等癥狀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2、驅濕散寒:艾草還具驅濕散寒的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著涼頭痛、風寒感冒有一定的緩解效果。適量服用艾草,還可以調理虛寒體質。3、平喘鎮咳:艾草有平喘鎮咳的作用,對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艾草又為蕭茅,具有濃烈的香氣,首先可以用來驅蚊驅蟲,放在室內能夠減少被蚊蟲叮咬。其次艾草有平喘鎮咳、祛濕散寒等功效,適用于咳嗽、濕氣重者。當做食物食用,具有較好的價值。艾草全草可以入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艾草味苦,辛,性溫,可以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安胎止崩。艾草可以調理女性月經,改善經期黑血、宮寒的情況,對于孕婦可以治療胎動不安,還可以祛除體內的風寒。
艾草在民間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既可以當做食物,同時也有著非常好的醫用效果,我國中醫中很早就有了使用艾草的歷史,把艾葉草熬汁,然后對水稀釋沐浴,可除身上長得小紅疙瘩,對毛囊炎、濕疹有一定的療效。用艾葉草***而成的艾灸施在穴位上,通過熱、能量不斷進入身體中,引起身體反應,以此調動經脈的運行,達到疏通內臟的目的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
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1.艾葉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2.艾葉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10克,辣蓼10克,車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艾葉治產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
3.艾葉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4.艾葉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
艾在古時候被人們叫作醫草灸草、黃草香艾等等。現代人認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及鄰近科植物的復合名稱,入藥用其葉,所以藥材又稱為艾葉。全草皆可入藥,有溫經、祛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艾葉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疾病,比如可以用來治療慢性肝炎、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醋艾炭溫經止血,用于虛寒性出血。同時,艾葉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佳品。艾葉的功效和作用都有哪些呢?
一、用艾葉洗澡可以緩解皮膚瘙癢
夏天很容易被蚊子叮咬,身上會有一些包和痱子的出現會讓人感覺瘙癢難耐。這個時候可以每天用艾葉煮水洗澡或者直接買艾草包浸泡在桶里。一方面,艾葉可以對叮咬的地方進行消毒,另一方面,艾葉也可以滋潤人的皮膚。如果家里有孩子,更你應該試試。艾葉可以用來洗澡,也可以洗頭,用它洗頭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頭油和一些頭發屑,防止一些洗發水殘留的化學物質受到傷害,保護我們的頭發。
二、去虛火和寒火
艾葉泡腳可去虛火寒火、喉嚨痛、牙周炎、口腔潰瘍、牙齦炎、中耳炎反復發作,均與體內虛火旺盛或寒火旺盛有關。當上述疾病發生時,取一小把艾葉草一起煮,將藥液放入泡腳桶中,輕微出汗,連續泡腳兩三天,然后喝一些溫水,少吃冷食,堅持幾天或看到一定的效果。
三、殺病菌消毒
艾葉本身所含的一些物質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一般來說,我們會曬干艾葉,便于儲存。最好用干艾葉煮水。用艾葉煮的水洗澡或浸泡腳可以殺菌消毒,改善腳氣病。艾葉燃燒時產生的煙霧能有效抑制空氣中細菌的傳播,對人畜無害。
艾草多年生草本,揉之有香氣;葉子羽狀分裂,背面有白絲絨毛;對祛濕消毒、止血驅寒、鎮靜安神都有良好的效果,另外艾葉也可以驅趕蚊蟲。
一、艾葉的功效和作用:
1、祛濕消毒:艾葉自身所含有的特殊物質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艾葉雖然具有祛濕消毒的功效,但治療濕疹效果一般,不太明顯,用艾葉對治療濕疹只是一個表面了。
2、止血驅寒:艾葉是一種溫補性食物,食用艾葉能夠起到驅寒的功效。別外,艾葉對女孩子的溫經止血的效果也有很大的益處。
3、鎮靜安神:我們大家常用艾葉來泡腳能夠起到活血的效果,還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并能夠提高睡眠質量哦。
4、驅趕蚊蟲:艾葉本身附帶著一種特殊的香味,能夠使蚊蟲非常害怕,夏天在皮膚抹點艾葉水能夠起到驅趕蚊蟲的效果。
二、艾葉的禁忌。
1,用艾草葉泡腳的話需要注意頻率,一周2到3次即可;
2,陰虛血熱者人群需慎用;
3,血燥生熱,陰虛火旺,及宿有失血病者禁用;
擴展資料: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稈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葉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種藥物之一。中醫名著《傷寒論》、《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兩個用艾的處方:膠艾湯和柏葉湯。
前者為治經寒不調或胞阻胞漏、宮冷不孕癥,取艾葉之暖宮止血作用;后方主治出血不止,此二方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常用之方。艾用于灸法醫病的歷史同樣很早。在《五十二病方》、《靈樞經》中都有關于艾灸的記載。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對艾葉的研究更趨深入,在化學成分方面發現艾葉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揮發油外,還含有鞣質、黃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機成分等。
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艾葉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臨床應用方面,艾葉廣泛應用于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痛經,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結核、感冒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食“艾”好時節?三月艾草的食用良方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