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串惸茴愋≌f、漫畫和影視作品的朋友們應該知道,超能力中有兩項非常強力的存在:自愈和再生。這兩項能力經常是相輔相成的,但彼此之間還是有些區別。
自愈能力主要是可以讓傷口快速愈合,算是細胞活性和自愈因子異于常人的能力,但是不能斷肢再生,如果胳膊被削下去,只能保證斷口愈合得較快,胳膊長不出來;而再生能力就比較強了,即便是失去了一部分肢體也能夠重新生長出來,一般來說這樣的設定都會附加一條“只要頭部不被完全破壞就不會死亡”。
當然了,二次元作品跟現實是兩回事,提到現實中擁有再生能力的動物,大家可能優先想到的是蚯蚓。
蚯蚓
90年代我國掀起了科普熱潮,我仍然記得當時我上小學,自然課上就有一門實驗,讓小朋友們抓蚯蚓來切開,然后觀察它們再生。不過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全班師生沒有一個人能成功,蚯蚓全死了,后來也沒人再提這件事。
長大以后我也深入了解和學習了一下研究學者們關于蚯蚓再生能力的論文,才知道蚯蚓的再生能力并不是“超強”,而且還受太多因素影響——截斷位置、斷面狀態、環境溫濕度、外界干擾、蚯蚓的個體差異……斷開之后能夠順利再生的蚯蚓實在是少數。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關于動物再生能力的問題。
小翅稻蝗Oxyayezoensis
簡單來說,動物學中的再生指的是動物受到損傷后由細胞、基因組對損傷部分進行重組、恢復,從而保持形態完整性的過程。
同時,再生又可以分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嚴格來講的話所有物種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人類也有,比如身上什么地方因為摔傷而“掉了一塊肉”,那么缺的這塊肉恢復痊愈的過程也可以算是再生;肝臟如果手術切除了一部分,也有可能逐漸變得完整,這也是再生。
再生能力有強有弱,自然界中有很多動物擅長肢體再生,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昆蟲,就像上圖的小翅稻蝗,被人抓到以后會掙扎,很容易把自己的腿掙斷。但是只要沒有影響日后的行動能力,它就能夠在接下來數次蛻皮后逐漸長出新的腿。
第二個例子是蝦蟹,比如下圖的招潮蟹。
大西洋砂招潮蟹Ucapugilator
招潮蟹最有趣的特征就是兩條螯肢一大一小,其中大的那一條叫求偶螯,用來揮舞著求偶和戰斗;小的那一條叫取食螯,用來在地上夾東西往嘴里送,可以說是分工非常明確。
但是戰斗難免會受傷,如果招潮蟹的求偶螯斷掉了,那么它接下來的幾次蛻皮中,原本小只的取食螯會逐漸變大,成為新的求偶螯,而之前斷肢的地方會逐漸長出小螯,成為新的取食螯,左撇子變右撇子,右撇子變左撇子。以后如果求偶螯又斷了,則會重復這一過程。
第三個例子是蜘蛛,比如下圖的墨西哥紅膝頭。
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Brachypelma***ithi
養過捕鳥蛛的朋友應該知道,如果蜘蛛因為蛻皮事故導致某條腿或某幾條腿卡殼斷掉,那么只要能保證它繼續進食和生活,那么下次蛻皮時它缺掉的腿就會長出來。
不過第一次蛻皮只能長出很小的部分,第二、第三次蛻皮后才會明顯變大,四五次蛻皮后基本能恢復原狀,但也有可能不會長到原本的大小,看上去比其他原本就有的腳要小一號兒。
前面舉的例子都是節肢動物,肢體再生是它們非常普遍的能力,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爬行動物中有一部分蜥蜴種類擁有“自割”能力,主要運用在尾巴上,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壁虎斷尾。
豹紋守宮Eublepharismacularius
除了我們平時經常在墻上看到的壁虎之外,爬行動物中有很多種蜥蜴都擁有斷尾再生能力,例如上圖中的豹紋守宮。
但是爬墻壁虎的斷尾更常見,而豹紋守宮的斷尾很少見,只要沒把它嚇到屁滾尿流,豹紋守宮一般都不會進行自割。
這是因為它們跟常見的壁虎不同,見過豹紋守宮的朋友都知道它們有一條粗粗的尾巴,這里是豹紋守宮的能量存儲區域,類似駝峰,當食物短缺時它們就會消耗尾巴里儲存的脂肪和能量,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自行斷掉。
所以要看一個人養豹紋守宮養得好不好,看守宮的尾巴就知道了,如果尾巴粗粗壯壯的,就代表它食物富足、狀態優秀;但如果尾巴干癟瘦小,那就是根本沒達到它日常所需的營養要求。
四線石龍子Plestiodonquadrilineatus
上圖中的蜥蜴是四線石龍子,也是我國很常見的物種,跟藍尾石龍子很像,都有一條熒光藍色的大長尾巴。
這條顏色醒目的尾巴也經常被石龍子用來自割,因為斷掉的這部分顏色很艷麗,更容易吸引天敵的注意力,石龍子可以借此機會溜之大吉。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尾巴斷掉后即便再長出來也不會跟原本的尾巴一模一樣,通常是又粗又短。而且還有個情況就是有時候蜥蜴的尾巴會沒斷完全,只斷裂了一半耷拉在那里,這種情況下尾巴也會再生,而且基部會跟原本斷了一半的傷口愈合,形成開叉的兩條尾巴尖。
說完爬行動物我們再說一下兩棲動物,這就不得不提人類研究再生能力領域的著名模式生物——墨西哥鈍口螈。
鈍口螈Ambystomamexicanum(寵物型)
其實兩棲綱、有尾目中有很多物種都有再生能力,但墨西哥鈍口螈在這方面是最優秀的,也很有可能是整個脊椎動物中再生能力最強的。
通過各項研究實驗后人們發現,在條件合適的狀況下,鈍口螈的尾巴、四肢、眼睛、內臟都可以在損傷后進行再生。對鈍口螈再生機制的研究和相關細胞、DNA的提取以及在醫學上的應用也一直沒有停止。
哺乳動物的再生能力比較弱,目前來說已發現擁有肢體再生能力的只有寥寥幾種嚙齒類,例如睡鼠Glisglis,它們的尾巴也可以進行自割,斷掉的傷口會快速愈合,然后逐漸重新再生,包括尾椎、肌肉、皮膚和被毛。
睡鼠再生之后的新尾巴會披著濃密的長毛,像大刷子一樣,跟原本的尾巴毛不同。
另外科學家們還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一種擁有再生能力的小家鼠(墨菲羅斯鼠),最初是為了研究免疫系統而選育出來的,但后來發現它們擁有哺乳動物中極少見的再生能力,也成為了重點研究項目,以后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會應用在人類醫學上。
睡鼠Glisglis